
无需加好友免费技术支持
文 | 秦明;编辑 | 石亚琼
在行业内部边界感模糊的建筑碳中和领域,玩家不断渗透,仿佛是一场看不到硝烟的战争。
如新材料研发、建筑结构优化、工艺创新、设备物联网管理、固体废物回收等,这些玩家一直存在,不是碳中和时代的产物,现在有了新的口号,必然会有更多的投入,毫无疑问,他们是建筑双碳过程中非常关键的群体。
「续翼建筑技术」成立于2020年3月,定位为碳中和数字技术服务提供商。初期业务重点是近零能耗建筑全生命周期数字设计和计算机量化模拟分析的技术咨询,然后转向低碳转型生产力工具的研发SaaS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要面向建筑地产产业链企业。
续翼创始人沈奕竹告诉36氪,目前开发设计建设单位正面临更详细的项目碳排放评估报告和大型房地产ESG数据披露压力、供应商绿色产品认证、传统软件供应商碳排放模块开发等。建筑产业链的各方都是由双碳驱动的。
建筑资产的数字化将从底层促进建筑业的准确减排,其中定量的方法和工具将成为关键。义的初衷是深入培育垂直产业,坚持数据,定量结果指导企业碳中和实践。
如今,低碳数字化转型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建筑业已成为整体路径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国务院和部委相应发布了气候变化和双碳路径实施政策。其中,建筑业强调要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加快建立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探索低碳发展新模式,促进城乡绿色发展……
各省市逐步落实细节。早在2021年8月,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就对建筑运营碳排放提出了规定,明确了近零碳排放社区人均碳排放强度应降低到创建基期的40%以上,并促进了社区碳排放统计、监测和会计体系的建立,包括在事后特定时间阶段对低碳项目进行中期评估和验收。
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商机、企业家群体和人才需求。
作为隐含碳排放控制的核心,建筑材料的生产、运输和安装也是各种激励政策的直接立足点。无论是建立绿色低碳建筑材料的认证和评价,还是鼓励采购提供的财政补贴、贷款折扣利息和绿色金融信贷,都是指导和支持绿色消费和低碳发展之间的行业上下游。
包括最近发布的《城乡建设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到未来三年城市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将达到8%;未来8年,建筑用电占建筑能耗的65%以上,电气化占20%,预制建筑占当年城市新建筑的40%……
多维量化目标和强制性指标的实施给了建筑碳中和市场明确的预期。
相比之下,一方面,大多数企业仍处于市场教育阶段,缺乏明确的碳中和实施路径指导;另一方面,碳排放量化验证和碳资产管理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在实践中探索补充和改进。如何消除复杂的干扰因素,找到合理的碳资产管理路径已成为企业的迫切需要。
续翼创始人沈奕竹告诉36氪,团队走访调查后,发现建筑业碳市场存在几大明显痛点。
首先,碳排放管理人才严重不足。近80%的企业没有配备满足自身企业需求的内部碳管理团队,而外部顾问很少有房地产相关背景。建筑垂直产品的碳跟踪方法和实践仍处于探索期,导致碳管理成本高;
二是碳排放数据采集边界不明确,如分割的数据范围是否应包括隐含碳排放、上下游其他碳排放,甚至数据粒度的精度控制,基于明确的数据采集边界;
第三,碳排放会计数据的来源无法判断可靠性。其核心是确保减排数据的可追溯性和公平性,方便企业在披露后将责任落实到源头,避免风险。
不同的业主有不同的驱动力,如政策领导、政府关系、社会责任、商业价值和收入。
例如,大型企业主希望在双碳背景下抓住机遇,塑造绿色可持续的企业形象;ESG负责人需要跟踪数百个公园和数千栋建筑的碳排放;企业项目总是面临着建立集团零碳建筑基准的需要。
但与执行层面相对应,捉襟见肘。
在双碳需求侧市场,熟悉建筑细分轨道双碳业务的人才普遍不足,专注于建筑业的低碳转型数字工具较少;当扩大到多个公园建设层面时,区域物业资产组合碳排放数据统计、校准、比较困难;即使是单一独立零碳项目的设计优化,也面临着复杂的建筑排放来源和缺乏综合因素库的计算,以及供应商、租户等利益相关者信息来源复杂、上下游减排困难的痛点。
续翼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