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需加好友免费技术支持
光明日报记者 苏 雁
江南初冬,苏绣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邹英姿正在筹划第10次敦煌之行。去年11月21日,她将花4年时间按照原尺寸、原技法成功复绣《凉州瑞像图》,免费捐赠给敦煌研究院。敦煌这一重要海外的重要文物之一,终于以复制的形式回家了。那一刻,我的心平静了下来。找回并串起敦煌散落的珍珠,我的愿望正在一点一点地实现。邹英姿说。
为了复绣这部作品,邹英姿多次飞往敦煌实地考察,专程出国观察原著,查阅了数百份文献,撰写了相关学术报告,并带着这幅高二.4米、长1.常沙娜、冯炅才等专家咨询了6米大的绣品。冯对她说:敦煌珍贵文献流失海外,是我国的痛苦。80多年前,向达先生和一些学者一个接一个地复制了一批敦煌文献。今天,你把这件珍贵的唐代刺绣一针一线地绣了回来,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起源于江南的古老技艺,飞越千山万水,再现敦煌艺术宝库的精髓。这是当代传统苏绣的责任和责任,也是苏绣拓宽视野、尝试更多可能性的探索创新之路。
邹英姿说:刺绣是一门孤独的艺术。。正是这种愿意坐在板凳上的精神,使苏绣拥有2000多年的人才,从沈寿、杨守玉、任慧闲到顾文霞、姚建平、邹英姿、梁雪芳……苏绣从未停止传承和创新的脚步,成为一门与时代同步的艺术。
开阔眼界后的绣随时代思考
江苏苏州高新区太湖畔的镇湖镇有一位绣娘,她是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梁雪芳。2007年,梁雪芳成为苏绣大师顾文霞的正式弟子。顾文霞先生提出的古、精、新刺绣创作理念(学习古人、制造精品、创造新产品)、学习、模仿、创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活四步法,对我的刺绣生活影响很大。梁雪芳告诉记者。
2006年,40岁的梁雪芳毅然背起书包,踏上了去清华大学做访问学者的道路。在导师林乐成教授的指导下,她致力于纤维艺术的研究。从那以后,她开始跳出刺绣去看刺绣,重新认识和组织苏绣作为当代纤维艺术。
相较于以前习惯从画册上选稿,现在梁雪芳更喜欢背起相机,拿起速写本来到太湖边,捕捉自然之美。十几年下来,她积累了大量创作素材。为了去除观赏时玻璃带来的隔阂感,梁雪芳在绣面防护处理时运用自己多年来研究和发明的一种刺绣的保护方法,除了防尘、防潮,也使刺绣作品更加通透,成为连接时尚的现代装置艺术。
像梁雪芳这样四五十岁的苏绣艺术家,正处于创作高峰,纷纷进入大学充电教学,学习前辈与画家、摄影师等艺术界人士搭建朋友圈,互相借鉴。视野开阔,思路开阔,问题来了。除了苏绣最经典的双面绣猫和金鱼,还能绣什么?为什么要绣?他们问苏绣的时代。
姚建平,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绣)的代表继承人。早在2000年,她就提倡随时代刺绣,探索和实践苏绣的原创性,并逐渐形成了融针刺绣的概念。她曾四次获得全国民间工艺最高奖山花奖金奖。她的作品作为国家仪式数十次,由国家领导人赠送给外国元首,因此她被称为国家刺绣家。
针法创新是刺绣题材能否更加丰富多彩的关键。经过多年的探索,邹英姿成功开发了滴滴绣,并于2011年9月14日成为中国刺绣技术领域首项发明专利。滴滴绣针法丰富了中国传统的刺绣技法,拓宽了表现题材。据邹英姿介绍,其土壤颗粒状的质感特别适合壁画、彩塑、石刻、拓片、青铜器等的表现,使绣品更具立体感和沧桑感。
这是我十月份怀孕的另一个孩子。邹英姿说。滴滴绣的未来在哪里?拿到证书,放在架子上,不应该是它的家,她想。
师古出新。邹英姿从研究《凉州瑞像图》开始,追溯古丝绸之路的历史,研究古代工匠在刺绣中艺术与技术完美融合的案例。她将复绣《凉州瑞像图》时挖掘出的失传已久的劈针绣与自己原有的滴滴绣针法相结合,成功刺绣了《色空不二》。2018年8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了音像为主题的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十年来,邹英姿完成了敦煌系列15件刺绣作品,再现了敦煌灿烂的历史文化。
90后回归推动传承创新
苏绣主要集中在苏州镇湖、东渚、光福、木渎。每个家庭都有绷架,每个家庭都有绣娘的场景非常普遍。光镇湖有8000个绣娘。如今,绣娘的整体年龄越来越大,80后和90后从事刺绣的人越来越少。
在年轻人看来,刺绣是一件节奏缓慢且枯燥的事情,府涵璐也不例外。在绣架前一坐就是一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定力。小时候,别人问她有什么理想,她甚至说过:“做什么都行,不做刺绣。”
刺绣是一种表达情感的语言。曾经,府涵璐一直不懂母亲府对红说的话。两三年前,母亲提到了30年前的过去。母亲去亲戚家喝婚礼,迎新鞭炮响了又响,新娘即将进门,本该在门口迎接新娘的婆婆却不见了。就在公众急于寻找的时候,婆婆换了绣花裙出现在公众面前,这是她珍藏了几十年的婚纱。岁月飞逝,婆婆裙子上的刺绣依然精致如初。
母亲的旧事重提,让还在苏州一所高职院校当老师的傅汉璐下定决心继承母亲的事业。今年5月,她回到长大的村庄,成立了当地工艺专业合作社,这是苏州市吴中区第一家民间工艺专业合作社——她想带领家乡的绣娘向更多的人传播美好的情感。
近年来,苏绣大师的孩子们在母亲的影响下率先选择回归。这是传统手工艺复苏的可喜风向标。姚兰和姚卓是姚建平的两个女儿。姐妹俩分别毕业于国内外知名艺术院校。当他们计划在其他地方发展时,母亲邀请他们加入苏绣团队。姐妹俩不仅回来了,还吸引了更多的同学和朋友加入,组建了以姚建平为核心的姚团队。团队中有18名年轻人。
姚建平笑着说:年轻人的加入。姚建平笑着说。姚团队不仅承担了刺绣回归生活的一系列产品设计任务,还在工艺美术行业建立了专业的策展团队。近两年来,中国美术馆等专业展厅成功举办了十多场最高标准的工艺美术展览。
对于苏绣大师来说,女性继承母亲的事业和子女继承母亲的事业是一种幸福——她们一生所学的东西都有支撑,她们整天都说不完的共同话语。有时,即使是为了继承和创新中的一些细节,两代人也会面红耳赤。争论的结果往往是大师们鼓励年轻人大胆探索和尝试,欣赏和宽容。
如何让老手艺在守望传统的同时变得更加时尚,让年轻人接受甚至喜爱?我希望100年后,当人们看到我们的作品时,他们会感叹21世纪的工艺是如此美丽!作为一个时代的经典,这是我们年轻一代苏绣人的追求。傅涵璐说。
王翔宇出生于1995年,今年4月从罗德岛设计学院家具设计硕士学位回国。他的母亲王丽华是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她的作品擅长绣青铜器等器物的质地。王翔宇和他的母亲讨论了如何将刺绣作品从现实转变为抽象,并试图从青铜器中提取关键元素进行创新表达。他负责视觉和构图,母亲负责实施,成功完成了一组现代刺绣作品。与传统青铜器刺绣作品的厚度和斑驳感完全不同,新作品呈现出更抽象的几何语言,非常适合简单的现代家具。
目前,王翔宇正忙着建立自己的创意工作室。如何从二维突破到三维突破,与现代家具进行对话,是他未来致力于研究和推广的方向。
行业在品牌意识下的进步和飞跃
苏州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告诉记者,他曾经为一个国际品牌生产手工艺品,卖给他们三四百元,而国际品牌则在后面加了一个0卖给客户。这让她感慨万千:我们只是吃了没有品牌的苦头。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黄建红教授认为,很难快速模块化手、手、口相传的技能传播模式。传统手工艺品一般以家庭作坊的形式存在,存在规模小、管理广泛、缺乏品牌意识等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和工匠应该有突破感,积极适应和满足信息时代的新需求。
在这一点上,苏绣行业对品牌建设有了初步的考虑和行动。在镇湖苏绣镇,有一位独特的绣郎沈德龙,成为苏绣产业化、品牌化的领导者。
1996年,沈德龙从苏州刺绣研究所辞职后,成立了自己的刺绣艺术工作室。他对工作室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聘请专业经理负责营销,专注于创作和学徒。十多年来,他创立的苏绣品牌成为中国最大的刺绣生产和销售企业,其刺绣产品也进行了严格的市场细分。
品牌管理的关键之一是产品标准化,但刺绣工艺品难以标准化生产。沈德龙说,经过长期的探索,他提炼出了一套产品质量标准,从技术难度等五个层面对每件作品进行分级,为不了解刺绣产品的公众提供了一套识别依据。
姚建平致力于艺术创作,但也非常重视品牌建设。创建一个‘姚团队’和一个‘姚品牌’。这是姚建平在团队初期的目标。姚团队有明确的分工。姚建平担任总指挥。姚兰致力于市场开发和运营,姚卓致力于继承母亲的刺绣技能。姚兰本科生李文波担任团队设计总监。
我们继续加强基于刺绣的文化和创意产品的研发。例如,从设计到生产都是手表、珠宝系列的独立研发,采取生活、民用路线,主要是培育市场。李文波告诉记者。目前,姚品牌文化创意产品的销售额已3倍的年增长率发展。
黄建红建议,政府应在十四五地方规划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在政策支持、发展方向、人才支持等方面给予优惠准确的支持,实现传统技术与现代机制的紧密结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家庭传承和地域传承的局限,增强新的力量,形成新的道路,提高人气,创造更大的市场价值。
记者从苏州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镇湖街)获悉,2021年至2023年,苏秀镇将吸引优质工艺美术产业项目、社会资本、权威认证检测平台,进一步完善苏秀产业链,涵盖设计、版权、生产、交易、人才等产业要素。城镇依托现有的苏绣人才和艺术空间资源,将吸引工艺美术大师的跨境合作,产生艺术碰撞,促进苏绣与服装品牌、娱乐消费、展览空间等文化艺术的融合。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06日0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