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需加好友免费技术支持
□田王杨
菏泽经济开发区先后被评为中国创新力开发区、中国最佳投资环境园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开发区、山东省优秀开发区等。2018年在全省省级开发区综合排名中列第26位。
菏泽经济开发区抢抓“突破菏泽、鲁西崛起”重大机遇,担当作为、狠抓落实,改革蹄疾步稳扎实推进,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主要经济指标稳中有进。2018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95.22亿元,增长8.6%;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4亿元,增长13.4%,总量居全市第三位;进出口总额18亿元,其中出口15亿元,增长8.2%;实际利用外资8508万美元,居全市第一位。今年上半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7.75亿元,增长7.1%;固定资产投资47亿元,增长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1亿元,增长15.1%;进出口总额10.85亿元,增长23.25%,其中出口8.8亿元,增长18.88%,实现了“时间任务”双过半。
坚定不移走工业强区之路
聚焦主导产业强基础。坚持产业引领、规划先行,按照国家级新区标准,编制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大健康三大主导产业发展规划。今年,新获批省重点项目2个、市重点项目13个。新签约大唐电信5G微基站生产运营总部基地、中鲁氢能源产业园、软通百度人工智能等20个项目,新开工凯大新型材料、中盈环保设备等18个项目,续建精进电动、鲁西南大数据、智慧冷城等27个项目,洽谈推进中信戴卡汽车零部件、神威药业、英国帝国理工大学轻量化等45个项目,华星汽车部件、中杰新能源设备、格拉西亚清洁设备、辰信机械电子产业园等20个项目年内建成投产。
培育骨干企业壮规模。加快培植玉皇新能源、北汇绿建、装备制造等5个过百亿产业园,重点培育精进电动、华立新材料等5个过50亿元的龙头企业,道中道制药、中洁新风系统、凯大新材料、天久集团等10个过10亿元的骨干企业,以及西部智能机器人、名护机器人、道中道激光器等一大批科技中小微企业,着力引进和培育“瞪羚”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营业收入过亿元的工业企业40家,其中山东玉皇新能源、中粮艾地盟粮油工业、金正大生态工程3家企业超过10亿元,菏泽玉皇化工超过50亿元,山东玉皇盛世超过100亿元。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34家,今年1—6月份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2.6亿元,增长5%。
完善工作机制优环境。研究出台了《实施工业强区战略的若干政策意见》《实施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意见》等系列文件。着力推动招商机制创新,研究制定招商单位激励办法,对招商单位实行“断奶法”,按招商业绩评优劣、定奖惩,兑现工资和招商经费。严格落实包保帮办责任制、督导考核制、专班工作法,扎实开展企业纾困工作。加快推进“一次办好”改革,挂牌成立了行政审批服务局,194个审批事项入驻政务服务中心,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实现“一门办、一网办、一次办”。
坚定不移走科技兴区之路
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2018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3%。
叠加落实各项人才引进优惠政策。今年,新成立院士工作站2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5家。目前有50余家企业建立了技术研发机构,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3家。玉皇新能源、天骄生物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已通过初审。天久生物科技企业孵化器正在申报,天宇锂电等11家企业已提交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材料。目前,全区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院士工作站6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6家,产学研合作机构发展到140家。
着力打造高端“工匠队伍”。今年新引进高端人才45人,其中有项目合作的院士2人、省级以上高层次专家5人,目前合作的院士达到12人、海外高层次人才9人、培养泰山产业领军人才7人,高层次人才达5100余人,高端人才总量和新增量连续三年保持全市第一。同时,与中国药科大学合作,定向培养专业技术人才42人,做大做强基础性人才队伍。
坚定不移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棚户区改造和综合开发稳步推进。自实施棚改以来,累计完成棚改4.53万户752万平方米,土地2.25万亩,腾出公共用地9000亩,其中道路用地5100亩、23个学校用地1600亩绿地广场公园1200亩。其中,2018年完成5个片区5276户116万平方米的棚改征收,开工建设回迁安置房326万平方米。14处成方连片的棚户区消失,23个高标准、现代化住宅小区拔地而起,14.5万群众将从棚户区搬进宽敞明亮的楼房。
城市基础配套设施更加完善。高标准规划建设高铁新城,涉及8个村(居)23万平方米的高铁片区和沿线拆迁进展顺利。以棚改为契机,打通湘江路、五屯路等16条断头路,新建、改造提升丹阳路、湘江路、曹州路等48条道路,新建垃圾中转站10处,新建停车场、便民市场、全民健身工程26处,完成“四小工程”60个、路口渠化工程30个,铺设雨污管网134公里。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1—6月份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31家,实现营业收入33.6亿元,其中5个项目列入市重点服务业项目。莱商银行、济宁银行、浦发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威海商业银行等相继落户,全区金融类机构达到172家,青岛银行、民生银行洽谈顺利,即将入驻;阿里巴巴产业带新增入驻企业110家,总数达到2616家,综合排名全省第一位、全国第18位;汽车4S店、专营店达到150家,营业额突破100亿元。
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坚持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不断完善城乡环卫一体化体制,打造了6条城市容貌示范街、3个城市容貌示范社区。扎实推进网格化管理服务,划分出220个单元网格,配备专兼职网格员231人,构建起“格中有人、按格定岗,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中办”的工作模式。大力实施“雪亮工程”,在全区建设高清卡口42处,安装视频监控探头7165个,整合社会监控探头5200余个,形成了全覆盖监控体系。
坚定不移打好三大攻坚战
脱贫攻坚持续推进。深入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行业扶贫、兜底扶贫等工程,精准识别、精准退出贫困人口5474户12706人,减贫计划精准完成率100%,帮扶措施到位率100%,基本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累计投资4763万元,建设精准扶贫项目48个、扶贫车间28个,并全部投用,确保贫困户达到“两不愁三保障”。
着力防范重大风险。积极破圈解链,化解风险,化解不良贷款企业22家;坚决打击企业逃废债行为,维护银行业合法权益,审查公司80家,整改18家,查处非法集资公司2家,促进了社会信用体系和金融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狠抓生态环境治理。大力推进扬尘污染治理工程,所有拆迁工地和建设工地全部落实5个100%和7个100%,全面取缔燃煤小锅炉、养殖场,全部改造10吨以上工业燃煤锅炉。全面落实“河长制”“路长制”,大力推进黑臭水体治理工程,第二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成投用,新建人工湿地2处、污水泵站3处、拦河闸4个,确保了出水断面达标排放。
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2018年累计投入民生领域资金16.98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82.3%。
推进就业和创业。全市返乡创业孵化基地入驻新世纪科技城,可容纳100余家初创企业。设立返乡创业工作站5个,获批市级创业孵化基地5个。今年新增就业2282人,新增创业小微企业83家,总数达到413家。
加快教育发展。2014年教育“全面改薄”以来,改扩建校舍32个、建设操场17个,新建了菏泽一中东校区和2所初中、6所小学,招聘教师944人,引进省市优秀教育人才39人。今年又投资12亿元新建学校5所、幼儿园9所,总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实施名校带动战略,在加强与菏泽一中、市实验小学合作的基础上,引进了华中师大、山师大等优质教育资源。
推进医养事业发展。大力开展健康开发区建设,妇幼保健院、南湖康复养老中心、佃户屯老年福利服务中心、海吉亚医院等相继建成投用,全区新增医疗机构40余家,总数达到192家。
加快乡村振兴。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工程,建成省级美丽乡村14个,投资1.2亿元完成乡村绿化3.9万亩,投资1.3亿元新建、拓宽村庄道路220公里;新增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个,陈集镇入选省级“十百千”示范乡镇,曹楼等3个村被列为省级“十百千”示范村,菏泽智慧冷城、金硕农业项目入选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库。
打造平安开发区。深入开展“大快严”等专项活动,安全生产连年保持平稳态势。持续开展重点食品药品专项整治,确保人民群众食药安全。持续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活动,连续三年实现“零非访”。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掉涉黑涉恶类犯罪团伙25个,抓获涉案人员137人。
坚定不移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强化理论武装。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认真开展党工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坚持集中学习与个人学习、理论学习与领导讲课、学习先进与警示教育相结合的形式,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和执行力。
做亮“红色品牌”。研究制订了实施方案,统筹谋划,科学实施,全力打造151个“红色品牌”党建示范点,目前已建成77个示范点,其中区级42个、街镇35个。
稳步推进区域化党建。率先将建成区33个社区整合成“14+N”组织架构,即成立14个区域化党委和N个商圈党委。以此为基础,把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每个角落,以小区为单位成立网格党支部,以楼栋或院落为单位划分党小组,确定党员中心户,构建了“区域化党委+网格(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组织体系。
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对违反党规党纪的党员干部,出重拳、下猛药,持续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着力处理干部违纪违规行为,今年以来共计入库线索47条,立案39起,党政纪处理40人,其中组织措施6人(包括党内除名3人,重大职务调整2人,辞退1人),通报批评7人(副科级以上2人),干部作风持续好转。
新时代 再出发
新时代,再出发,菏泽经济开发区步履铿锵。
抓招商、上项目。坚持县级干部带头,拿出主要精力抓“双招双引”。完善“双招双引”工作联动机制,围绕“三大”主导产业,下半年,新开工投资20亿元的大唐电信5G微基站生产基地和投资30亿元的运营总部,以及投资15亿元的绿天使环保产业园、投资10亿元的亚电电力充电桩、投资20亿元的国金汽车、投资10亿元的鲁航智能创造产业园、投资20亿元的中鲁新能源氢离子反应堆等项目,确保全年新开工项目30个以上。投资32亿元的水发紫光大数据中心一期、百度软通智能、商汤科技运营中心等投入运营,着力引进通力互联、本节控股、中关村信息谷等企业,努力打造成为菏泽的信息谷。努力破解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确保全年竣工投产凯大光触媒新材料、中盈环保设备、中杰特种装备、裕罗电装工厂等过亿元项目20个以上。
抓城建、强基础。积极稳妥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今年重点抓好盐务局、姬马仝庄、赵王河下游等6个片区棚改工作。深入开展“安置房建设推进年”活动,加快17个安置区建设,确保拆迁群众尽快回迁安居。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年新建8条道路、续建13条道路,新增通车里程37.4公里。着力打造四大片区:在赵王河以东、京九铁路以西、新兖石铁路以北区域,高标准提升中心城区;以高铁站为核心,辐射整个东南湖区,高标准打造高铁新城;在京九铁路以西、万福河两岸,高标准打造万福河片区;以赵王河景观带建设为引领,辐射黄河路沿线,高标准打造赵王河下游片区。
抓人才、促创新。坚持科技兴区不动摇,叠加落实各级人才政策,年内新引进硕士以上高学历人才100人以上,其中院士、海外高层次人才10人以上,新建院士工作站2家以上。启动新世纪科技城国家级科技孵化器申报工作。下半年启动山东大学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心、山东高端化工研究院、清华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新世纪科技城二期建设,全年新增产学研合作机构20家以上、省级以上平台10家以上,新增山东省著名商标2个以上、名牌产品1个、服务品牌2个。
抓环境、优服务。扎实推进“一次办好”改革,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严格落实项目包保帮办责任制,践行“一线工作法”,为项目企业提供一对一、点对点的服务,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土地、融资、市场拓展等难题。坚决守住民生改善、生态环保、稳定和谐、廉洁从政“四条底线”,下大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①全区广场舞大赛剑桥队精彩表演
②丹阳居民运动会拔河比赛
③紫金国际广场
④玉皇化工
⑤长城桥